女王不在了,英国王室怎么办?

2022-10-16 02:13:02

7121影院免费看大片 https://www.7121.xyz

“伦敦桥倒塌了。”

96岁的伊丽莎白二世离世,不仅英国人失去敬爱的女王,温莎家族也失去了屹立70年的女族长。

近年来王室挫折不断,不仅哈里夫妇出走,安德鲁王子也卷入性侵丑闻,去年女王痛失挚爱菲利普亲王。除了家务事难解,时代语境也已悄然变化,新生代对君主制无感、英联邦成员谋求共和、前殖民地国家则想清算历史。

对英国王室来说,危机从来不是新鲜事。正是由于其擅以柔软姿态顺应时代挑战,才使君主制延续上百年而不被抛弃。

温莎家族同样经历过种种危机,能使王室得以安度风浪的关键在于,掌舵者曾是伊丽莎白二世。

◆1953年,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后在白金汉宫阳台向民众挥手致意。

经历过“多灾之年”

2021年3月,梅根王妃面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(CBS)镜头,向美国知名主持人奥普拉·温弗瑞控诉王室的不公待遇。

◆梅根接受奥普拉·温弗瑞采访时,指控王室对其待遇不公。

相似的话题,相像的服装,梅根被指有意无意在复制20多年前婆婆戴安娜王妃的遭遇。

舆论再度提及戴安娜1995年的经典采访——在英国广播公司(BBC)的《全景》节目里,这位深受国民喜爱的美丽王妃卸下所有心防,将婚姻的不幸和王室生活的痛苦和盘托出。

◆1995年,戴安娜接受BBC采访。

采访吸引了近2300万人收看。戴安娜谈到丈夫查尔斯与卡米拉的交往,说出了那句有名的话:“我们的婚姻里有三个人,太挤了些。”她对查尔斯的批评尤为激烈,称后者无法胜任国王角色,“万人之上的身份只会给他带来无穷的约束”。

这番叙述引发王室“地震”,经历了漫长的离婚谈判,二人的婚姻终于在次年宣告结束。

◆查尔斯与戴安娜婚姻不睦早已是公开的秘密。

离婚后的戴安娜依然是媒体追逐的焦点,却也因小报的穷追不舍而香消玉殒——1997年8月31日,戴安娜与男友在巴黎出车祸身亡。她的死亡,将王室推至最艰难的境地。

尽管戴安娜不再是王妃,王室还是打算为其举办葬礼。当时,女王与威廉和哈里两个王子正在巴尔莫勒尔庄园消夏,车祸之后她未返回伦敦,而是留在庄园陪伴痛失母亲的两个孩子。

这导致部分民众情绪爆发,在对媒体发泄完不满后,一些人将怒气转向伊丽莎白二世。他们指责女王冷漠地躲在苏格兰庄园,不愿与子民们共同分担悲痛,还要求白金汉宫为戴妃之死降半旗。

伊丽莎白二世最初拒绝降半旗,因为王旗从不为任何人降下过一半,即便自己驾崩也不行。王宫顾问们劝女王破例,因为民众的不满已经冲到危险边缘。最终伊丽莎白二世妥协了,她也在葬礼前一天赶回伦敦,并向民众做了直播致辞。

第二天,当送葬队伍经过时,她还自发地向着戴安娜的灵柩鞠了一躬。

◆戴安娜离世后,白金汉宫门口的鲜花堆成了海洋。

如果说当年戴安娜之死将王室推向风口浪尖,整个九十年代,王室都在不断触礁。从1992年开始,坏运气就缠绕着温莎家族。不仅戴安娜与查尔斯的不和是公开秘密,王室其他成员也陆续陷入婚姻困境。

同年11月,伊丽莎白二世再次遭遇重大打击——温莎城堡失火了。

◆1992年11月,温莎城堡失火,伊丽莎白二世据悉也呛入烟雾。

大火让公众注意力集中到王室财政上,因为政府打算用公共资金维修温莎城堡。当时舆论一片反对,《泰晤士报》的评价代表了民众的普遍心声:“城堡屹立时是他们的;城堡坍塌了,成了我们的。”

火灾四天后,女王在登基40周年的宴会上发表演讲,她称这一年为“多灾之年”,并表达了王室在财务问题上的态度:任何机构都不要期待摆脱忠实支持者的监督。王室决定,女王将与其他人一样纳税,并于次年开放白金汉宫用来筹措资金。

戴安娜之死,让王室被迫学习如何更妥当地与媒体和公众打交道。不过伊丽莎白二世在媒体上展现王室形象的尝试,很早就开始了。

初期她对于摄像机很警惕,但菲利普亲王却对新技术很是迷恋,他认为广播和电视是好玩、有趣的新生事物,还帮助妻子适应通过电视直播圣诞致辞。

◆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礼在电视上进行了直播,许多英国人观看了这场盛大仪式。

◆女王发表圣诞致辞已成为英国几十年来的传统。

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,王室不得不以平视的姿态面对媒体,并适时地改变了策略。比如伊丽莎白二世同意拍摄纪录片《王室》(Royal Family),展示部分私人生活;在新西兰之旅中,她同意了“亲民巡行”(walkabout)这个想法,不再与民众保持距离,而是徒步前行,随时停下来打招呼。

伊丽莎白二世还跟上了互联网的步伐。早在1997年,王室就推出了首个官方网站,如今更是对社交媒体驾轻就熟。2009年,王室开通了推特账号,如今粉丝数量达到533万。此外王室也在脸书和YouTube等社交平台开设了主页。

◆如今英国王室的一举一动都会在推特等社交平台上进行更新。

帝国的成功转身

英国王室之所以能存续至今,英联邦也贡献颇多——这个组织让英国体面地埋葬了日不落帝国,却在世界范围内保留了影响力;让王室摆脱了剥削者的帝国元首色彩,而成为不同种族与文化团结的象征。

英联邦成员国大多为英国旧殖民地、自治领,但在这个组织内,所有成员国地位一律平等。英国无任何特权,各成员国也不必效忠于英国君主。

伊丽莎白二世深知这种变化的内涵,她期待一个新伊丽莎白时代的开启,在她眼里,英联邦与过去的大英帝国没有丝毫相似之处,“是建立在友好、忠诚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基础之上的”。

◆伊丽莎白二世加冕时穿的裙子,绣满了代表英联邦成员的花卉。

她做到了对于各成员国自由和平的支持。即便面对加拿大的共和呼声,她也务实表示,每个国家的命运都应该自己做主,她关心的是,成立共和制后这些国家是否还留在英联邦内。

某种程度上,伊丽莎白二世成为英联邦的化身,而不仅是元首。正基于此,英联邦才能稳固而持久地保持着吸引力。赞比亚前总统肯尼斯·卡翁达曾说,若是没有伊丽莎白二世的领导和以身作则,“我们很多成员国都会退出英联邦”。

◆伊丽莎白二世与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

伊丽莎白二世与英联邦也是相互成就的关系。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国当代史研究所教授帕特丽夏·森(Patricia M. Thane)提到,她之所以在当代君主中更为显眼,也缘于她是英联邦首脑,以及仍是其中许多国家的女王,尽管这是一个不带有正式责任的荣誉职位。

不论英联邦元首还是英国君主,都只是荣誉职位,却依然对国民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。生活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罗琳(Lorraine)告诉“全球报姐”,“我真的非常喜欢女王。5月15日晚,我在电视上收看了女王白金禧年庆祝晚会,当时感到热泪盈眶。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凝聚力。”

君主制的最大意义还在于超然党派政治之上。伦敦大学学院宪法研究中心(Constitution Unit)名誉高级研究员鲍勃·莫里斯(Bob Morris)向“全球报姐”指出,“君主制使得国家元首没有党派之分,这样就能远离政府无休止的政治纷争。不仅如此,君主制有着家族延续性,依靠不同世代成员吸引各个年龄阶层的关注,以及对民间社会的无私支持,超越了党派政治的范围。”

“罢免女王”走向共和?

但现在的英国已经不是伊丽莎白二世即位时的英国。

曾经的英国以白人为主体,但如今不同族裔混居于这个国家,这些群体未必愿意被王室所代表。

生活在伦敦的加纳裔英国人丹尼斯(Denise)告诉“全球报姐”,她的身份认同是英国人,但对王室无感。她解释说,“我生在英国、长在英国,但我的家人都来自加纳,所以我对王室没有什么认同感,我觉得他们不能代表我的文化背景。当然我也很敬重王室,只是没有那么热衷。”

但在英国,君主制依然算得上广泛受到支持,多年来的民调显示,支持这种制度延续的民众占到了四分之三左右。罗琳觉得,如果没有王室,英国就不是英国了,“我们一直以来都有君主,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君主的英国”。

无疑,王室能得到支持很大程度上缘于民众对女王本人的认可,她的受欢迎程度也总是高于这个古老制度本身。但支持她的长子、查尔斯的人并不多,而年轻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支持共和制的态度。

英国反君主制组织“共和国”(Republic)在禧年庆典期间发起“不要再来一个70年(Not Another 70 Years)”运动,呼吁废除君主制。该组织还在多地投放广告牌,写着“让伊丽莎白成为最后一任(Make Elizabeth the Last)”的口号。

◆反君主制团体在英国各地投放的广告。

该组织首席执行官格雷厄姆·史密斯当时表示,“虽然有少数声音想要庆祝女王的70年统治,但我们都必须开始展望未来。查尔斯王储成为英国国王的前景并不乐观,但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民主替代方案(转向共和制)。”

此外,年轻人对王室显然不如上一代那么热忱。英国民调机构YouGov今年4月发布的民调显示,大约54%的人认为君主制对英国有益,但细分到不同年龄段,例如18至24岁的人群中,这一比例骤降至28%。

28岁的米莉(Millie)家住英格兰东南部的肯特郡,她对王室有一种模糊的认同感。“我也说不清为什么,也许因为王室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。不过这个制度应该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淘汰,虽然那会让我很难过。”

丹尼斯从没喜欢过王室,她认为女王是过时的概念,“也许女王是位好君主,但要她作为元首来管理一个国家是很陈旧的观念”。

在丹尼斯眼中,王室所做的并非什么实质性贡献。“在一些国家大事上,比如新冠疫情和战争,你会看到她积极参与,也会发声支持英国。但她做了什么吗?”她拿疫情举例说,“我能想象她访问医院,看望病人,然后捐款。但实际为此付出是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(NHS),是医疗人员们日以继夜勤勤恳恳地做着贡献。王室成员只不过是在自家的豪宅里居家隔离,并没有做什么其他事情来改善疫情。”

丹尼斯的观点很常见,即王室在浪费纳税人的钱。格雷厄姆·史密斯在一档BBC节目中称,君主制每年花费3.34亿英镑。

不过据《福布斯》杂志报道,疫情到来前,王室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了近18亿英镑,其中包括为旅游业贡献的5.5亿英镑,英国纳税人2019年则为王室支付了8220万英镑。虽然君主制的反对者并不认同这种贡献,一个典型反驳是,凡尔赛宫也一样可以创造旅游价值。

罗琳今年54岁,她说自己也经历过转变,“我年轻的时候也觉得王室花费太多,我们不需要王室。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态度为什么改变了,也许单纯因为女王已经坚持了这么久,而且她是那么勤奋、令人敬重,工作成果非常了不起”。

来自英联邦的抗议

由于英国王室难以给别国带来旅游红利,这让其他英联邦国家的“保王党”少了论据。相比英国,澳大利亚、加拿大等国的共和派势头明显要更猛烈一些。

“澳大利亚共和运动”(Australian Republic Movement)是澳大利亚一个政治团体,一直推动在该国建立共和政体。该组织的全国负责人桑迪·比亚尔(Sandy Biar)向“全球报姐”提到,女王的白金禧年庆典在澳大利亚没什么关注,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件事。

该团体网站首页标明了他们为何反对君主制:“英国女王自动成为澳大利亚国家元首,他们不是因其能力或功绩而被选中的。他们对我们不负有责任,既不能代表我们,也不会把澳大利亚的利益放在首位,却在宪法中却被赋予重要角色。”

◆澳大利亚也有反君主制团体。

废除君主制的举动在澳大利亚早已有之。1999年,澳大利亚进行了全民公投,君主制以微弱优势得以保留。

不过“澳大利亚共和运动”相信,近年来,建立共和国的势头一直在上升。

“尽管伊丽莎白二世担任我们的国家元首长达70年,但只有36%的澳大利亚人知道她是国家元首。”桑迪·比亚尔说。但他依然表示,“即便澳大利亚成为共和国,我们也愿意留在英联邦。”

加拿大与英王室的联结更为紧密。在任这些年,伊丽莎白二世去加拿大访问的次数也是最多的。

但无可争辩的是,人们对女王本尊的认可超出制度本身。加拿大的民调显示,51%的人认为未来加拿大不应该再实行君主制,但如果统治者是伊丽莎白二世,55%的人仍愿意接受这一制度。

相比之下,在加勒比地区,英国王室的地位岌岌可危,即便是伊丽莎白二世也不再受到欢迎。去年,人口不到30万的海岛巴巴多斯改为共和制,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共和国。

如今,每当王室成员造访加勒比国家,都会发现气氛并不美好,甚至时常面对抗议与愤怒。今年4月,爱德华王子夫妇访问了安提瓜,这个国家40年前从英国独立。但迎接他们的除了红地毯和仪仗队,还有当地人的冷眼与抗议。

◆今年4月,爱德华王子到访安提瓜。

安提瓜想要效仿巴巴多斯建立共和国,该国总理在和爱德华王子会谈时也暗示了这个想法,同时他还敦促这对夫妇,应发挥其影响力以推进关于奴隶制问题赔偿的谈判。

◆1985年,伊丽莎白二世访问安提瓜时受到热烈欢迎。

威廉王子夫妇对加勒比地区的造访遭遇了同样的尴尬。今年3月前往牙买加、伯利兹和巴哈马时,等待他们的是一系列抗议活动。

牙买加政府去年宣布,要求英国对当年的奴隶制进行赔偿。支持英国进行赔偿的加勒比人认为,英国王室成员还生活在“通过犯罪收益得到的金玉满堂的财富里”。

与之相对的是,非裔后代仍旧生活在不公之中。尽管奴隶制结束多年,但其“遗产”依然影响着加勒比地区,基于肤色的歧视从没有消散。

◆牙买加的抗议者要求英国为奴隶制进行赔偿。

无论在加勒比还是澳大利亚,抑或王室未来的家务事,挑战都留给了查尔斯。女王去世的那一刻起,他即继位成为国王。

可显然,他远没有母亲那样的魅力和声望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认为,查尔斯是个奇怪的混合体,既有传统一面,又有激进一面,兼具了王侯的庄严和市井的不可靠。

王宫官员们也担心,查尔斯身上有些不适合君主的特质,比如对许多事情喜欢发表意见,这会与君主必须持有的中立立场发生冲突。查尔斯自己也说过,他的“行事方式将与先辈不同,因为时代不同了”。

这么多年来,伊丽莎白二世小心翼翼推动着君主制融入现代社会,并支撑着王室的延续,但没有多少人相信查尔斯会成为一个好国王。

◆YouGov的民调显示,只有32%的人相信查尔斯会成为一个好国王,几乎相同比例的人认为他做不到,其他人则对此不确定。

“伊丽莎白二世既是国家元首,也是民族领袖,在七十年的社会和经济大变革中,她始终保持着政治上的公正性。无论顺境或逆境,都以无可挑剔的忠诚巩固了英国的民主。她一生都在为国家服务,帮助维护和发展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,这也是我们宪法的基础。”伦敦大学学院的莫里斯向“全球报姐”如此总结。

伊丽莎白二世的统治已落幕,王室又该向何处去?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关于我们

南山信息社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投资理财、综艺娱乐、教育科研、房产家居、生活百科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
版权信息

南山信息社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,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!